電影影評|《小偷家族》血緣之外的家庭牽絆
沒有血緣的的關係的人,可不可以被稱為家人?《小偷家族》真正讓人想回去的家,是那份在彼此眼中被需要、被依靠的感覺。

《小偷家族》可以說是我在劇情片類型中評分數一數二高的一部作品。對我來說原因很簡單,那就是現實與理想的「衝突」,這是何等令人揪心且令人意外的發展。
劇情從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展開,荒唐的一家人各司其職地賺錢,在小小的空間裡生活著。然而,原來他們根本不是一家人?血緣關係成了辨別彼此是否能用「家庭」兩字來定義的唯一方式,但真的是唯一嗎?
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,心中會不自覺地開始反問,那些曾陪伴我們、照顧我們的人,如果沒有血緣,還能叫家人嗎?這種反問正是電影最強大的地方,它迫使你去挑戰自己對「家」的定義。

《小偷家族》影評
《小偷家族》的敘事並沒有採用好萊塢式的商業架構,而是以這個家庭的成員作為說故事的媒介,在血緣關係與家庭牽絆之間探討導演想傳達的核心。
它厲害之處在於,沒有一場衝突是被刻意安排的。劇中出現的矛盾與事件都自然流暢,推動劇情的同時,也讓觀眾被這家人生活中的細節所吸引。
即使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,你依然會忍不住注視著他們,因為「親情」這件事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。你會想起自己與父母、兄弟姊妹之間的相處,也許會突然感覺到一種熟悉的暖意,那種熟悉,甚至會讓你暫時忘了他們正在做的是犯罪。

關係揭露帶來的情感衝擊
隨著劇情推進,一些蛛絲馬跡開始顯現,這家人的關係並不尋常。觀眾終於發現,他們沒有血緣關係,扮演父母的並未結婚,奶奶不是誰的母親,孩子也全都是「撿來的」。
這個爆點與前半段的溫馨氛圍形成強烈對比。你會突然感覺到前面那些笑容與溫暖,似乎被一層薄霧籠罩,開始變得複雜而沉重。隨著轉折越多,情感的起伏也愈發激烈,你甚至會有種不安,害怕真相揭露之後,那份難得的幸福會崩解。
奶奶的過世、翔太的車禍,讓整個故事的真相逐漸清晰。這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,為何能夠以家庭之名,扮演父母與孩子的角色?而當這樣的關係被打破時,他們又該如何在角色與現實間抉擇?
當翔太受傷後,其他人第一反應是離開現場、避免曝光,你會感到一種無力感,明明那是「家人」,卻在保護與拯救之間選擇了自保。這種矛盾在翔太與治的對話中被推向高潮,你希望我叫你一聲爸爸,但同時也棄我而不顧。
這一幕甚至會讓你感到胸口發緊,因為它不是單純的悲傷,而是混雜了背叛與愛的矛盾。

家庭的定義是什麼?
由里的最後出現,回到了導演最初想探討的問題,家庭的牽絆一定要以血緣定義嗎?當這份牽絆是透過犯罪來維繫時,我們又該如何看待?
這時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不在乎他們的做法對不對,而是開始思考:如果換成我,我會不會也選擇留下來,成為這個「家」的一員?翔太的自私、由里的存在,不斷衝擊著我們對家庭與親情的既定印象。
看完電影,不僅是在看一段故事,更是在經歷一次深刻的情感試煉。它讓你意識到,有時候最難回答的,不是「什麼是對的」,而是「什麼是值得的」。

是枝裕和的敘事魅力
《小偷家族》之所以如此好看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是枝裕和非常清楚該從哪個角度切入,既貼近觀眾,也能精準勾出情感共鳴。
他完全從家庭延伸出衍生的問題,並以犯罪作為維繫關係的手段。這些設定既違和又罕見,但觀眾卻能被牢牢吸引,或許正因為這些情感牽絆,我們願意用超出常理的方式去理解角色的選擇。
偷竊本身是錯的,但當目的是為了讓家人溫飽時,對錯之間的界線便變得模糊。你會發現,電影的力量不只是呈現一種生活,而是讓你在離開電影院後,依然反覆回想並質疑「我真的能分得清對與錯嗎?」
在牽絆的深處尋找真實形態,《小偷家族》讓我們感受到的,不只是劇情的精彩,更是情感與價值觀被一次次撞擊後,留下的真實悸動與回聲。

《小偷家族》推薦嗎?
無論何時看《小偷家族》這部電影,哪怕是用一種不正常的關係,來傾訴關於親情的美好,但我總是能在現實的夾縫中得到一點慰藉。
或許正因為它不完美、甚至帶著瑕疵與道德的灰色地帶,才讓這份情感顯得真實而可貴。它提醒我們,家庭不必然是由血緣定義的,也不一定要遵守社會上既定的規範。真正讓人想回去的地方,是那份在彼此眼中被需要、被依靠的感覺。

《小偷家族》導演
是枝裕和
《小偷家族》演員
樹木希林、中川雅也、安藤櫻、城檜吏、松岡茉優
《小偷家族》故事大綱
在東京的邊緣地帶,一群格格不入的邊緣人因忠誠、對小偷小摸與惡作劇式詐騙的喜好而凝聚在一起。當年幼的兒子被逮捕時,隱藏的祕密被揭開,徹底顛覆了他們那原本勉強維持、低調度日的生活。
《小偷家族》預告
(延伸閱讀:更多電影系列)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