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影評|《她死了》當「偷窺」變成犯罪,在行為中尋找自我

一場關於偷窺慾望、社群假象與人性崩壞的心理驚悚。《她死了》揭開現代人被觀看的孤獨與恐懼。

《她死了》劇照
《她死了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有沒有可能,一部電影裡面沒有一個好人?我很喜歡《她死了》對人物的設定,這是一部關於偷窺慾望、社群假象,以及孤獨現代人的自我認同崩壞的心理驚悚片。導演金世輝把「看」這件事拍得令人不安,我們不只是看故事中的主角在窺視別人,其實也在偷窺現代人那無聊的「人性」。

《她死了》劇照
《她死了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《她死了》影評

電影的開場其實就給了觀眾一種詭異的親密感:房地產經紀人正泰(卞約漢飾)拿著客戶交付的鑰匙,像在履行一種無聲的儀式,打開他人家的門,進入陌生人的私領域。他不偷、不破壞,只「觀察」。

他看著屋內的佈置、照片、日記,像在拼湊一個人的人生。他並不覺得這是錯的,甚至從中獲得一種莫名的慰藉。從這裡開始電影根本就在建立一個錯誤的世界觀,只是接下來的劇情發展,是順著這個世界觀繼續下去,搞得好像正泰是受害者一樣,但其實電影裡男女主角都不是受害者,皆是加害者。

但不得不佩服的是《她死了》的編劇功力,這個反轉功力之高,真的是要看到劇情願意開始解釋才明白發生什麼事,除了轉的漂亮之外,同時還加入了關於網紅效應、社群關注、製造人設這種現代問題,也因為該設定貼近生活,所以引起的共鳴也很自然的有效果,真的會有種「哇」的驚嘆出現。

《她死了》劇照
《她死了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偷窺是一種慾望

正泰這個角色的可怕,不在於他偷窺別人,而在於他「不想面對自己」。他的人生空洞、孤單、毫無目標,因此需要透過「看別人的生活」來確認自己還存在。這樣的設定讓人想起現代人每天滑社群媒體的行為,我們看著別人的吃喝玩樂、成功與快樂,雖然知道那只是片段,卻仍忍不住投入其中。

這個心理狀態,讓偷窺不只是犯罪,也是一種情感上的需求。正泰越陷越深,他對素拉的興趣從並非是病態的喜歡,而是一種窺探的慾望感受,在情感上我不太確定該如何形容,但他確實在默默跟蹤與觀察某人,直到出事。

這讓我想到《樓下的房客》,房東也是為了滿足偷窺欲所以在房間內加裝攝影機,藉此來窺探每一個人在房間內的秘密,但畢竟這件事是不好的,所以目前做這件事情的角色下場都沒有太好(笑)

《她死了》劇照
《她死了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被窺視的社群假象

素拉是一位活躍於社群平台的女性網紅。她的生活看似光鮮亮麗、朋友眾多,但導演讓我們逐步發現,那一切都是經營出來的形象。當正泰進入她的生活開始窺探她時,為了不被發現問題,所以才將計就計的準備一場「死亡之旅」陷害他。

看到後面你可以發現,素拉不只是個好演員,同時也是個懂得經營人設的網美,看看現在滿坑滿谷的網帥網美,有幾個是真的做自己,又有幾個是做完美人設,老實說從社群真的很難看出來,但這也是他們的厲害之處。

《她死了》劇照
《她死了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每個人都是加害者

電影後半段的反轉,讓人不禁思考,究竟誰是受害者?誰是加害者?這不只是刑案的問題,而是心理上的界線模糊。正泰想證明自己的清白,但他的行為本身就已越界;素拉想要被理解,卻活在一個全由他人凝視建構的世界。

我很喜歡正泰出獄後,去找警察那一段場景,警察一臉嫌惡的告訴他,他也並非是個善類,甚至是個噁心的罪犯,這時才把觀眾拉回現實,其實在《她死了》裡,根本沒有一個善類(除了警察),只有很壞跟非常壞,正泰作為很壞的那一邊,被非常壞的素拉欺負,也只能說合情合理啦。

《她死了》劇照
《她死了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《她死了》推薦嗎?

我會說,推薦給喜歡心理懸疑、喜歡慢慢被情緒滲透的觀眾。它不是那種高潮迭起、動作連連的驚悚片,而是一種「靜悄悄的恐懼」。金世輝導演將人性最私密的慾望與現代社群的監視文化巧妙融合,讓電影成為一面鏡子。

這部片在看完之後,會讓你懷疑自己的觀看慾望,也許我們都和正泰一樣,只是沒有拿著鑰匙進別人家,而是拿著手機,滑進別人的人生。

《她死了》海報
《她死了》海報(圖片來源:IMDB

《她死了》導演

金世輝

《她死了》演員

卞約漢、申惠善、李伊

《她死了》故事大綱

一名男子偷偷潛入他人家中窺視時,發現自己觀察的那位女子已經死亡。但當他再次回到現場時,女子的屍體卻離奇消失。

《她死了》預告

(延伸閱讀:更多其他主題系列)

生活日記 - 我凹特啦
知識動態 - 我凹特啦
觀點專欄 - 我凹特啦
影像創作 - 我凹特啦
內容研究所 - 我凹特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