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影評|《拾光人生》拍照就是暫停時間,將瞬間變為永恆

一名垂死攝影師與疏遠兒子的最後旅程,《拾光人生》以柯達底片為象徵,講述記憶、親情與人生無法重來的時光。
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有些電影的觸動不在於劇情的跌宕起伏,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厚度,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喜歡一些「小品」類型的電影。

《拾光人生》是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。這是一部關於親情、關於和解、也關於「時間不可逆」的電影。

故事圍繞著一位垂死的攝影師與他疏遠多年的兒子,兩人為了沖洗最後幾捲柯達底片而展開一場公路旅程。這趟旅程不僅是膠捲的最後告別,更是父子間情感的最後一哩路。
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《拾光人生》影評

看過許多電影,知道電影會好看的原因與理由。不過《拾光人生》比起一般商業電影,少了一點刺激,少了一點情緒大起大落的波動,甚至劇情還有點「公式化」。

但透過真實、貼近生活的細節,帶點幽默的風格,緩緩推動觀眾進入角色內心,這才是我喜歡的原因。

導演馬克拉索把故事架構在「底片即將消逝」的背景下,帶出一種既懷舊又帶點惋惜的氛圍。對於熟悉底片攝影的人來說,這並非是影像記憶,更是某個世代的共同回憶,而電影將這份消逝感和角色的生命終點交織在一起,格外也帶有世代結束交替的寓意。
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父子關係的拉扯

電影的核心是父子關係。父親班恩是一位古怪又固執的攝影師,因為自我中心和長年的缺席,讓兒子麥特對他懷有強烈的不滿。

多年未見的兩人被迫在同一輛車上相處,情感張力無需多言,自然就能夠展現無遺。觀眾能感受到麥特的壓抑與不甘,也能看見父親在面對死亡時仍不願直接表達愛的矛盾。

導演在處理兩人互動時,並沒有讓他們快速和解,而是一步一步透過爭吵、冷漠與片刻的柔軟來堆疊,讓觀眾跟隨著他們的心境變化。當班恩在病床上終於能與麥特坦承自己內心的各種情緒,無力也好,抱歉也罷,都讓彼此在那一刻,感受到許久未有的親情。

他們都愛著對方,一直都是。但我們總是選擇在最後一刻才說出口。
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柯達底片與記憶的象徵

電影最具象徵性的元素便是那幾捲等待沖洗的底片。

隨著數位攝影的興起,「柯達克羅姆」它逐漸消失,世界上僅剩最後一間能沖洗的店。電影充分使用該元素,象徵著「美好事物的消逝」與「記憶的有限性」。

對父親而言,這幾捲底片或許承載了他一生的創作與見證;對兒子而言,這趟旅程不只是送父親去完成心願,更是迫使自己面對多年來被忽略的傷痕。雖然目的不同,但兩人終究兜在同一條道路上。

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很容易將底片與自身經歷做連結。許多人都曾有過「來不及說出口的話」、「來不及修復的關係」,而電影不打算用過於「文青」的方式去闡述,而是用兩人之間幽默的相處表達關係的變化。
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柔伊的角色與情感平衡

除了父子之外,電影中另一個關鍵角色是柔伊。她是班恩的助手,同時也是觀眾的情感投射。柔伊既是父子之間的潤滑劑,也是不斷提醒他們「人需要彼此」的存在。如果沒有柔伊,這趟旅程可能早已在半途崩壞。

她與麥特之間的互動帶來了些許浪漫色彩,也讓這段沉重的父子之旅多了一絲溫度,但並不影響主線劇情中該講好的「父子故事」,柔伊的存在象徵著「人際連結」的重要性,她不像父親般孤僻,也不像麥特般抗拒,她能用耐心與理解將兩人慢慢拉近。
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輕描淡寫的死亡

雖然電影談的是父親的絕症,但它並沒有過度聚焦在病痛本身,而是更關注「死亡之前能否放下」的課題。父親最終並非因為身體衰敗而成為故事的焦點,而是他能否在有限時間裡,與兒子建立一份最後的連結。

從父親留下那幾張與家人的合照,你能看出那些珍貴回憶裡的美好,只是不願透過嘴巴說出來,但他用他最擅長的方式,一張張的捕捉生命中無可取代的存在。
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
《拾光人生》劇照(圖片來源:IMDB

《拾光人生》推薦嗎?

《拾光人生》是一部值得你靜下心來欣賞一段細膩的親情故事,它的故事簡單,卻能在許多觀眾心中留下迴盪。

你或許會想起自己曾錯過的關係,也或許會在心裡萌生一種「還來得及」的念頭。它不是一部大場面的電影,卻是一部會讓你在片尾字幕出現時,靜靜感受著殘留的餘溫,願意細細品嚐的一部電影。

《拾光人生》海報
《拾光人生》海報(圖片來源:IMDB

《拾光人生》導演

馬克拉索

《拾光人生》演員

艾德哈里斯、傑森蘇戴西斯、伊莉莎白歐森、布魯斯格林伍德

《拾光人生》故事大綱

一對父子踏上前往堪薩斯的旅程,他們要將柯達克羅姆底片送到世上最後一家仍在營運的沖洗店,在它永久關閉之前完成最後的沖洗。

《拾光人生》預告

(延伸閱讀:更多其他主題系列)

生活日記 - 我凹特啦
知識動態 - 我凹特啦
觀點專欄 - 我凹特啦
影像創作 - 我凹特啦
內容研究所 - 我凹特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