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影評|《96分鐘》當救人有了優先順序,人性該如何選擇?
當救人必須有優先順序,《96分鐘》把人性的殘酷與掙扎推到檯面,劇情節奏明快,是台灣少見的高水準災難片。

台灣只能拍小情小愛的電影嗎?拍不出好看的動作片或災難片?《96分鐘》無疑打臉了那些,認為台灣拍不出這些類型的人。縝密的劇情設定、人物之間的關係、重要的角色歷程都面面俱到,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優質的台灣「爆米花片」。

《96分鐘》影評
我們必須記住,少數的權利必須同樣受到保護,否則多數的正義也無從談起
— 富蘭克林·羅斯福
一個很有趣的問題,如果今天你是救人的那一方,面臨到「優先順序」時,你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?難道人比較少的那一方就應該被犧牲嗎?老實說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,因為選哪一邊都不對,《96分鐘》透過這種矛盾的感覺,做了一個很漂亮的「核心」概念的開場。
「哪一方應該被拯救」這設定一出,不用太多的加油添醋,基本上就富有強大的「衝突感」,可以說《96分鐘》在劇情設定上一開始就拿高分了,所以這部片可以說是開局就拿了一手好牌。而導演並沒有隨意亂打,反而是用心的在人物與事件上著墨。

危機時的人心險惡
每當危機出現時,人性總是最殘忍的一環。《96分鐘》不例外的也在電影當中展現了這種醜陋卻不令人意外的「人性」,無論是在列車上,知曉全貌的民眾對宋康任的責罵,以及在跳車時大家爭先恐後的推擠,不免的會對人性感到失望。
不過《96分鐘》似乎並沒有要讓我們看到一點人性的光輝,也或許導演只想聚焦於主角面對自己三年前的心魔,對於「人性」這塊反而只是把情緒「放」出來,並沒有打算「收」回去。
這讓我想到《黑暗騎士》裡,小丑在最後兩艘船上的「心理戰」,他篤定人性的險惡肯定會有一艘船被毀滅,但原來能拯救彼此的,其實「內心的良善」,雖然帶有一點教育意味,不過我會更喜歡這種表現方式,而並非單方面的展現醜陋的一面。

自私,才讓角色更像人
帶著衝突感強烈的故事核心,宋康任在三年前選擇救下自己的心愛的人,導致百貨公司的人喪命,這是一種「自私」的表現,透過這個事件設計,讓主角的缺陷在劇情當中一直被放大,這也讓他有動力去解決電影裡所有為了他設計的難關。
因為自私過後的「彌補」心態是強烈的,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宋康任的角色歷程很迷人。一個好的主角不需要是完美的,但他需要在每一個決定當中找尋一個最佳選擇,最後他選擇犧牲自己來換取所有人的安全,也飽滿了他這條故事線該有的厚度。

人多不一定好
一般來說,我並不喜歡電影出現太多人物,除非他有用處。《96分鐘》就有了人物過多的問題,許多支線可以省略的,就不應該出現,我反而認為多去著墨於炸彈客背後的故事,會讓故事整體更聚焦在該事件上。
多出了物理老師一家人,雖然在情緒上可以擔任「被害者家屬」這樣的功用,不過他們的戲份似乎過多,甚至最後還幫忙一起抓犯人?我認為如果可以聚焦在「警方」與「炸彈客」上會更好,因為能簡單就不要複雜,除非有把握讓每一個有戲份的人都有十足效果。

台灣需要更多題材的電影
我私心希望,《96分鐘》的票房能夠很好,我也認為這是一部值得好票房的電影。因為只有這部票房好,才能讓台灣有更多選擇題材的機會,不然拍小情小愛的電影,預算不需要花太高,但票房可以很好,但某種程度上就限縮了導演們的選擇。
若《96分鐘》能夠成功,那未來更多題材都可能被投資者看見,也能夠讓台灣電影有更多不一樣的選擇,這也是我所樂見的。我一直都相信韓國、日本能做到的高度,台灣也能做到,一直都是如此。

《96分鐘》推薦嗎?
雖然《96分鐘》還是存在一些缺陷,但這並不影響電影本身的好看程度,導演充分掌握了整部電影的節奏,該緊張的時候毫不拖泥帶水,該收斂的地方也不失分寸。
最重要的是,它用實力回應了那句質疑「台灣難道只能拍小情小愛嗎?」
事實證明,當故事核心夠強、角色設計夠立體,就算是動作片、災難片,我們一樣可以拍得精彩。或許它不是百分之百完美,但它替台灣電影開了一條新的路,讓我們看見更多可能性。也因此,我認為這是一部值得走進電影院支持的作品。

《96分鐘》導演
洪子烜
《96分鐘》演員
林柏宏、宋芸樺、王柏傑、李李仁
《96分鐘》故事大綱
一場震驚全台的炸彈攻擊案,讓拆彈專家宋康任(林柏宏 飾)從此退出前線。三年後,他與刑警妻子黃欣(宋芸樺 飾)搭上台北直達高雄的高鐵,卻接獲前上司李傑(李李仁 飾)的警訊──列車上藏有炸彈!
為挽救婚姻的物理補教名師、爆炸案罹難者家屬、毫不知情的返鄉乘客們,全被捲入這場突如其來的死亡危機,宋康任必須在列車疾駛的96分鐘內解除炸彈,同時面對內心深埋的秘密。他能否力挽狂瀾,在倒數中拯救全車性命?
《96分鐘》預告
(延伸閱讀:更多其他主題系列)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