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延伸|《搜查瑠公圳》改編背後,真實命案的輪廓

一場歷史命案如何轉化為影像敘事?帶你拆解《搜查瑠公圳》與真實命案的異同。

《搜查瑠公圳》劇照
搜查瑠公圳》劇照(圖片來源:網路)

看完《搜查瑠公圳》後,對於這個故事真的太有興趣了,所以上網查了許多關於這個事件的資料,也稍微整理了一下電影《搜查瑠公圳》與真實的「瑠公圳分屍案」到底有什麼差異之處?

瑠公圳分屍案事件大綱

1961年2月26日,一具女屍的殘骸被發現於台北新生南路旁的堀川溝渠(當時普遍稱作「瑠公圳」),這具被肢解的屍體包裹在草蓆與白布中,由四名兵工學校學生意外發現。

這起命案隨即震驚全國,媒體大幅報導,總統蔣中正親自下令徹查,甚至驚動美方與日方的情報單位協助。這起案件不僅是戰後第三起分屍案,更因涉及國軍將領與媒體狂熱而成為台灣刑案史上重要的一頁。

《搜查瑠公圳》改編與瑠公圳分屍案差異

  1. 在史實裡,被調查的將軍叫「柳哲生」,他並沒有像電影一樣被屈打成招,最後他是有洗刷冤情的,不過因為當時媒體大肆天天報導,受到輿論的影響,他在事件結束後的沒幾年就提前退役了,搬去高雄經營其他事業。
  2. 《搜查瑠公圳》在「舉報發獎金」時,三輪車伕林萬也是確有其人(在電影中叫萬二),而他提到的兩個重點「草蓆」與「布」跟史實也是完全吻合的,他是因為看到這兩個才確信自己載到兇手,甚至連電影當中最後的反轉「口音」也是林萬有提及的,不過電影為了劇情需求把「口音」的問題放到後面。
  3. 在《搜查瑠公圳》中,警總要誣陷趙志昇將軍時,也在他們家找出麻繩、石灰與其他相關物,在史實裡,專案小組也在柳哲生的家裡發現「可能」作案用的物品,不過這些物品出現在一般人的家中,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。
  4. 電影中比較少提及的「媒體」在史實當中,是非常大的關鍵因素,因為當時政府並沒有制止報導的行為,所以各家報社每天都在「寫故事」,只要有一點點新事證,就會天花亂墜的大肆報導,導致跟這件事情「被懷疑」所出現的人物,通通都挖出他們過去的事情,無論是否正確。
  5. 史實裡,並沒有要洗刷父親清白的趙子午出來還原真相,有的是一對來自嘉義的母女,是她們認出被分屍的女子是她們的家人。隨著這個線索,才把這件分屍命案偵破,而電影跟史實裡,會分屍的原因也都是因為「感情」關係。

《搜查瑠公圳》改編得如何?

我認為《搜查瑠公圳》幾乎大部分都忠於史實,並沒有做太多的修改。不過警總加入誣陷的那一段,應該是想強調當時的時空背景下,當時戒嚴時期與政府的問題。我認為加入這一段確實讓電影更貼近當時的情況,同時讓主角有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,也給予主角有「動機」去把這些事情給還原出來。

如果看完電影對於真實故事感到有興趣,「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」將整起事件描述得相當完整,非常值得看他們做的系列報導文章。

延伸閱讀:​

電影影評|《搜查瑠公圳》靜水深流,真相從沉默裡浮現
一樁兇案,牽出的不只是人性的幽暗,更是台灣那段動盪時代的剪影。《搜查瑠公圳》是難得以懸疑之名,訴說歷史真實的作品。